首页

(二)天碑学院(3 / 3)

自天碑学院诞生以来的历史里,无论九州大地是分裂乱世或是统一盛世,《天衍录》都是所有九州皇朝的文化正统。

因为书中所记载的各种知识与技术,无论在哪个年代,皆是当世最先进、最高超的,它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可以影响一个皇朝兴衰的力量。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致力于把天碑学院与《天衍录》掌握在自己手上,并严加管控,防止他人觊觎。

无论是朝廷直属的翰林院,还是授权地方州郡兴办的官学,其教材内容都是皇室通过对《天衍录》适当删减后得来的,统称为“正学”。而民间口口相传或是私自传抄的各种不收录于《天衍录》之中的知识与技艺,都被称为“杂学”,即不入流、不能进入正学课堂的内容。

经过天碑学院无数代先贤的沉淀与积累,天碑学院所持有的原版《天衍录》中的知识已经浩如烟海,对于普通的学者而言,即使穷尽一生时光与精力,至多也不过能精通其中两、三篇的内容。

而且,因此从天碑林中以“古译法”翻译出来的内容都是偶然、无序且晦涩难懂的,甚至有些内容连文字的正确性都有待反复推演。再加上石刻使用的是不知多少岁月前的上古语言,在语法、表达习惯上都与当世人类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即便正式编录进《天衍录》的内容,也不是普通学士能轻松领悟的。

普通资质的学子,能够熟记《天衍录》一个篇章中的内容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再到理解这些内容并产生自己的感悟,则需要十年以上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因为从熟记到理解,再到精通运用,实在是太依赖于个人的天赋了。

因此,学院中的任何学子,只要能够精通《天衍录》中的任意一篇内容,即可参与院首会举行的“评定会”,通过科目考校后,就会被聘为学院“教授”。

教授是聘用制,除非学习了“古译法”,否则可以随时请辞职务,甚至离开学院也无不可。教授除了授课的职责之外,也负责帮忙管理学院学子们的日常生活。

学院的教授们虽有学问深浅和资历长短之别,却无身份级别上的高低,“教授”是全院统一的职务与称谓。无论你是三十岁出头的天才青年,还是年逾古稀的持重长者,只要是教授身份,互相之间均可平辈相交,这即是《人》篇中所倡导的“学无长幼,达者为先;传道授业,可谓先生。”

教授院中唯一的特殊之处是“院首会”的存在。学院除了闷起头来做学问,还需要履行两个重要职责:一是为当世朝廷的文官系统输送治国人才,以报答皇室扶持之恩;二是延续学院的传承,主持扩充、编撰、修订《天衍录》中的内容。此外,学院每隔五年,都会向朝廷提交一次扩充、更新后的《天衍录》书籍,以供翰林院、官学使用。

这两项重大事务的处理,需要一个专门且权威的机构,于是院首会应运而生。

院首会由一名院首及六名执事组成,院首除了是全院精神上的领袖之外,也是负责与大楚帝国朝廷联络沟通的唯一代表。而院首会执事却并没有具体的行政权力,只是在诸如教授的评定会、每年向朝廷举荐入仕者名单等大事上需要参与议事罢了。换言之,院首会更像是一个为了防止院首专权的监督机构。

除教授院之外,学院最重要的场所便是明理殿。明理殿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组巨大的圆形殿堂形成的建筑群落。群落正当中的,是一座可以容纳全院上下近四百号人也绰绰有余的主殿,每年除了学院的春、秋两祭大典外,几乎从不启用,除非遇到当年昭武皇帝亲巡这样的大事。主殿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座偏殿,可容纳百余人,常用于院首召集的重要议事或宴请贵宾。每两座偏殿之间,又各有两座小殿,围绕主殿环形分布,可容纳五十人左右,是教授与学子之间探讨学问、日常议事或举办小型宴会的场所。

主殿与四周一环共十三座殿堂统称“明理殿”,这种建筑形制是从学院创立之初便定下的,虽经三千年岁月洗礼和后世多次翻修,也从未更改过。其中外围的十二座殿堂恰好契合历法的“十二地支”之数,便以“子、丑、寅、卯……”的顺序加上了标号,方便区分,如正北方的偏殿便被称为“子殿”,正西方的偏殿被称为“酉殿”,以此类推。而中心的主殿,便约定俗成地被称作了“明正殿”。

学子们若无教授召集,通常不会主动前往明理殿中,因为即便贸然去了,也只能吃闭门羹。明理殿的十三座殿堂的大门均有世外方士所制的机关,而开启机关的钥匙悉数保管在院首会的秘匣之中,就连教授们想要使用一座小殿,也需经由学院执事的首肯,并取钥匙开启大门。而明正殿的钥匙,相传只有院首一人亲自掌握。

不过,这次的贵宾光临天碑学院事件,院首梁喻却提前十五天就打开了明正殿,并安排梅兰镇上聘请的工匠对明正殿进行装潢、布置,这是学院创建三千年来都难得一见的事。因为天碑学院的地位与傲气摆在这儿,平常朝廷的高官或是王公贵族到访天碑学院,院首连开启偏殿的可能性都不大,能在小殿里接待一下就算尽礼数了。往往只有世间闻名的大仁学者或者是皇帝的钦使御使来访,才能使用四座偏殿之一。也难怪常有人私下戏称,恐怕只有昭武帝再次亲至,才能让天碑学院开启明正殿。

相比之下,占地面积最大的雅乐坊,它的功能反而简单也随意的多。雅乐坊由艺坊、工坊、武场和膳房组成,为学子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和读书之外陶冶雅趣的去处。作为学子闲暇时交流各式技艺或与师长、同窗交流所学的场所,这里是整个学院氛围最轻松的地方,自然也成了学院里徐林日常去的最多的地方。

不过,这倒完全不是因为徐林有多爱社交。而是因为教授院大多数时候只有辰时至午时才有教授讲学,明理殿平常又不开放,徐林每天起床用过午膳之后,只剩下酉时之前都自由开放的雅乐坊可供选择,成了他在天碑学院里白天唯一的“归宿”。

最后关于后山禁地天碑林……徐林虽然作为学院的一员,却从来没有踏足过,对其所知也跟世俗众人一般,只是从关于学院的传闻中略知一二。其实不止徐林,整个天碑学院除了院首会的几个老头子,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天碑林里究竟有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