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当世圣王(1 / 3)

徐林跌跌撞撞地赶到明正殿侧门,突然门被打开,徐林正巧一头撞在了一个身着玄衣之人的胸前,因为惯性太大,徐林被反弹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半晌缓不过神来。

对面的玄衣人也被撞的向后踉跄了一步,好不容易稳住身形。

徐林揉着脑袋,暗暗吃痛,然后定睛一看对方,不禁喊出了声:“赵教授!”

被撞的人正是徐林、李栎、江源这届学子的授课导师——赵教授,他身着学院教授们标准的墨色制服,梳着精致的发髻,两鬓隐隐有些白发,向人显示着不惑之年的沉稳。他脸上带着与年纪相符的严肃与庄重,不怒自威。

赵教授伸出一根手指置于唇前,示意地上的徐林噤声。随后向前一步伸出手,拉起坐在地上发懵的徐林。

徐林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悻悻地向赵教授微鞠躬作揖,然后逃似的快步向明正殿内走去。在他身后,赵教授轻轻地关上了大厅侧门的两扇门扉,几乎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穿过细长的弧形外廊,徐林眼前豁然开朗,恢宏巨阔的明正殿大堂在眼前展开。殿中有八根九丈高的雕饰巨柱排列成正方形,撑起四条大梁,顶梁的四方之形延展构建出巨大的圆形穹宇殿顶。大殿正中,巨柱之内,是下沉式的圆形中庭,暗合方圆之道。中庭的地面由白玉砖石铺装而成,给人一种华丽尊贵又不失纯洁雅致的感觉。

往常明正殿的中庭应有一圈共二十四席案几与蒲团,供院首及宾客使用,但今天却只剩下了一张案几、两个蒲团和案几上的一副茶具。其中一个蒲团上,此时正端坐着一位身着墨色制服的老者,他与普通教授的穿着略有不同,制服的领口与袖口带有某种纹绣。墨色制服之外,他还披有一件同样墨色的比甲(一种长款对襟马甲),并且他的衣着材质,似乎不是普通丝线,在灯火中若隐若现丝丝金光。

明正殿作为明理殿群的主殿,是天碑学院最早一批兴建的建筑,距今估计应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虽然经过了无数代学院传人的修缮,但始终带着漫长岁月长河侵蚀所留下的印记,总给人一些灰暗肃穆的感觉。不过,经过院首从梅兰镇找来的工匠修缮之后,今天的明正殿竟然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也不知道院首大人是从哪找来的能工巧匠,竟有这样巧夺天工的本领,崭新的穹顶、光鲜的石柱与亮堂的地面,再加上周围遍布的铜制宫灯,灯火映照白玉之上,让整个礼堂变得辉煌耀目、光彩非凡。

巨柱之外,远离大门的后方,是略带高低差的五圈弧形石阶席位,每圈可坐百余人。从前使用明正殿时,偶尔也会有人坐到外圈石阶上,不过基本是三三两两星稀散落其中。但此刻的五圈石阶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除了第一圈的正中坐着学院数十位教授外,其余位置都已经整整齐齐地站满了学院四百余名学子,放眼望去,宛如一片深青色的湖水。

看着眼前的阵仗,作为最后一个到场的徐林显然有点被震住了,就在他手足无措、冷汗直流之时,他隐约看到第五层弧形石阶的学子人群中突然伸出了一只手,朝他摇晃,似乎在招呼他过去。

徐林定睛望去,果然是有人在向他示意。聪明的他立刻想到了那有可能是谁,徐林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想要立刻过去,但此时整个大殿中已经非常安静了,所有人都正襟危坐面朝正门等待着什么,徐林如果此时贸然穿过前四排石阶的人群,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骚动。

正在徐林左右为难,踟蹰不前时,身后有一只宽厚的手掌拍了拍他的肩膀。徐林回头看去,是赵教授那张线条硬朗,始终严肃的脸。赵教授用眼神瞟了瞟远处仍在晃动着的手臂,努了努嘴,仿佛在示意徐林“还不快去”。

徐林心领神会,得到赵教授的许可,心中再无犹豫,果断朝教授抱拳作揖,然后一溜烟地往正在招手的石阶处赶去。

拨开一层层神情肃然的学子,徐林终于有惊无险地来到了那早已为他预料好的席位。看着江源那张熟悉的笑脸,徐林的心里不禁涌起了一股股暖流。江源朝他伸出手,徐林果断接住,稍一借力便稳稳地站在了江源的左侧。江源的右侧站立着的正是此前掀了徐林被子的李栎,李栎的右侧则是周舫,四位好友此刻终于到齐。李栎装模作样地始终目不斜视盯着明正殿的大门方向,但在徐林站定之后,他还是忍不住地冷哼了一声。

徐林一边平复着急促的呼吸,一边庆幸自己终于是赶上了。不一会儿,江源的手肘顶了顶徐林,徐林顺着动静看去,看见江源的左手向背后曲卷,手里像是握着什么东西。

徐林微微向后仰身,赫然看见江源手里握着一个纸团似的东西。徐林疑惑地看向江源,正好迎上对方温柔的眼神。两人四目相对间,徐林突然心领神会,想通了江源手中握着的是何物,立刻从江源手中接过了纸团。

果然,还带着热气,是一个大肉包子。徐林惊喜不已,险些笑出声来,想必是江源在膳房用膳时猜到自己可能无法及时赶上早饭,便提前替自己带了一个。如此细心周到,徐林心中充满了对好友的感激,一边想着将来定要好好报答这位发小,一边缓缓地打开纸包,用袍袖遮挡住,小心翼翼地享用着这来之不易的早饭。

在这个充满幸福感的过程中,江源的右侧方向,又传来了一声冷哼。

不过,老天爷似乎是刻意不让徐林吃饱似的,他包子才吃了两口,殿外响了第六声“云龙吟”。

“呜——嗡——呜——嗡——”

本朝的仪仗礼制规定,皇帝正式巡幸一地,圣驾落地前,需鸣号九声,称“九霄吟”;亲王出巡,需鸣号六声,称“云龙吟”;藩王出巡,需鸣号三声,称“威虎吟”。这三种号角之声的长短、韵律各不相同,其实很容易分辨,不过普通百姓一辈子可能也听不到几次,因此即使在远处听到过,也分辨不出所以然。只有对皇室礼仪较为熟悉之人,才能通过听鸣号之声,分辨出是三种仪仗中的哪一种。

当今世上,受封一郡之地的藩王共有七位。其中四位是当朝昭武皇帝的兄弟,由皇帝登基后分封;另有三位则是前朝楚和帝时代受封的皇亲,也就是当今皇帝的叔伯,而昭武帝的爷爷楚睿帝那一朝的藩王却无一人世袭继承下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楚朝的“爵位不世袭”制度。

楚高祖作为一个完全依赖武力夺得天下的开国之君,深知在一个帝国的后期,朝廷松懈军事会带来什么恶果。更何况在他登基的那个年代,九州战乱尚未彻底平息,各地均有烽火刀兵之祸。因此在他登基时便颁下两条圣谕:一、储君立贤不立长;二、爵位及封地唯以功论,且不可世袭。这第一条,大大减少了皇朝因为继位皇帝的不靠谱而带来的动荡风险,让高祖之后的十六位继任者都至少是同时代皇子中的佼佼者。而第二条,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勋爵与贵族阶层会随着朝代推移不断臃肿进而拖累朝廷的弊端,虽然在某几个皇帝手上产生过削爵带来的局部叛乱,但整体上还是让帝国保持了欣欣向荣、不断进取的态势。

大楚帝国从高到低依次有王、公、侯、伯、男五等爵位,可封赏有功之人。无论皇亲贵胄还是世族大家,想要获取爵位全凭功绩兑换,这种功绩可以是文功,也可以是武功。当世承爵者若亡故,那么其继承者需有朝廷认可的功绩,或能够在原封爵者亡故一年内获取相应功绩,才能承袭上一辈的爵位及封地,并且成功袭爵的二代可以选择用前代亡故时获得的谥号来尊称自己的爵位,而初代获封爵位者只能以自己的封邑地名来称呼自己的爵位。若继承者在上一辈亡故后一年内仍然无可匹配功绩,则由朝廷回收其爵位及封地,再分封其他有功之人。不过,被收回爵位这一家,虽然贵族身份与封邑赏赐没有了,但是他们现有的官职、钱财与各种私产都不会受影响,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