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项目一旦建成,必将为拉动我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解决镇上劳动力过剩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1200万资金的注入,将会盘活我们资河镇的优势资源……路总已经向镇里保证,公司所用劳动力全部本地化招录,凡是愿意进入公司工作的群众,都可以跟公司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
安在涛说到这里,周围原本静静倾听的人群中,顿时爆发出猛烈的叫好声和鼓掌声。镇上的闲人是比较多的,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种地只能勉强混个温饱。外出务工又很难赚到什么钱;而搞搞第三产业,又基本上入不敷出。一听说镇上将要建设好几个大项目,又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农民岂能不兴奋?
人群欢呼了半天,安在涛淡淡一笑,继续朗声道,“同志们,乡亲们,安静。但是,此时此刻,我心里又非常地沉重。在这里。我要代表镇委镇政府向路总表示敬意。”
说着,安在涛向路兵躬身一鞠躬。路兵愣在了那里,一时间没有反映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安在涛早已挺直腰板继续作着极具有煽动力的激情演说,“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向路总鞠躬呢?”
“同志们,乡亲们!因为我们没有梧桐树,人家这只金凤凰也飞了进来!……所以,我要向关心我们贫困山区群众的企业家鞠躬致敬!但是,我们虽然有了好的项目,有了好的发展目标,有了美好的前景,可却没有路!没有一条畅通无阻的公路,什么都是空想!……”
安在涛说到这里,情绪微微变得有些激动起来,“我们的路在哪里?!!!就在我们脚下!同志们,乡亲们,县里财政非常紧张,暂时拿不出钱来。上一回省交通厅的领导来考察也有支援我们修路的意向——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坐在这里怨天尤人,等待上级的支援——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不等不靠,有钱的出钱,有力地出力,完全可以自主集资修路!愚公尚且可以移山,我们资河镇2万群众难道就修不好一条十公里长的公路?”
“同志们,乡亲们,我们修不起高等级公路,可以修普通的柏油路嘛!等以后我们有了钱,可以再修嘛!乡亲们,活人不能叫尿憋死,我们要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争取早一天摘掉贫困乡镇的帽子!”
“我倡议,从镇委镇政府所有工作人员开始,全镇群众自愿集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先带头。我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承诺,我愿意捐出十万来交给镇上集资修路——同时,我在资河镇工作期间的所有工资收入也全部捐献出来……人心齐泰山移,我们资河人不比别人少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甘于贫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发家致富?!同志们,乡亲们,大家愿不愿意?!”
安在涛说到最后情绪有些激动,声音也变得有些嘶哑,他挥舞着手臂,手中的麦克风在空中凝聚定格。全场鸦雀无声,主席台上的县领导们神色复杂,孙谷更是面色微微有些涨红,安在涛这番话出来,就像是利箭一样刺入他的心胸,让他难堪和压抑。
在场的镇上工作人员和群众先是异样地沉默,但旋即,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随着一声“我们愿意”的嘶喊,全场顿时沸腾起来,鼓掌声、呐喊声响彻天宇,有些激动的年轻人甚至冲过来拔起周遭的彩旗来挥舞在手里,猎猎作响。
“修路!”
“集资修路!”
“我们要修路!”
都知道新来的小安书记家境富裕,但再有钱,这十万块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况且,他还表示要捐出所有的工资收入来,也就是说,小安书记在资河镇工作一天,他都会将工资捐给镇上——如果说这也是作秀,恐怕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孙晓玲两只手紧紧地攥成了拳头,面色涨红,她张了张嘴,挥了挥手,侧身瞥见了身旁那一张张同样激动而涨红的脸孔。
无数双激动而火热的眼睛紧紧地落在安在涛那张英挺而沉稳的脸孔上,震天的呼喊声浪在山谷间久久地回荡着飘远开去。
……
……
第二天早上,东山晚报和东山日报均在头版用较大的篇幅进行了报道。东山晚报的新闻标题是《没有梧桐树如何引来金凤凰?》,而东山日报的标题则是——《敢问路在何方?!》。当天晚上,东山电视台农村季风经济栏目,用一个十几分钟的短片全程报道了归宁县资河镇的这次招商暨经济发展动员大会的部分实况录像,电视镜头上安在涛挥舞手臂的挺拔身影以及那一句铿锵有力的“我们的路在哪里?就在我们脚下!”,让当时集中在镇政府大院里收看节目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和部分群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