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君意味深长地瞥了安在涛一眼,“我来之前,近南省长再三嘱咐我,要我替他感谢在涛同志和房山的同志们,你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可喜可贺啊!”
*************************************
因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龚明君到房山来参加云兰集团资产重组的庆功大会,所以第二天省内外各大媒体就旋即对此展开了狂轰滥炸一般的宣传报道,而这新一轮的舆论导向就渐渐地将因为赵辉言论而引发的舆论漩涡给遮蔽了过去。
9月7日上午,房山市突然来了几个美国记者。找上了房山市新闻办,点名要专访房山市长安在涛。新闻办的人不敢怠慢,立即跟市委宣传部的人联系了一下,又直接给市府办打了电话,通知了安在涛的秘书李平。
安在涛正在办公室里上网。赵辉留下的关于市南棚户区改造的建议方案,他其实很感兴趣,只是因为担心再次引起舆论的敏感反应,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施行。这两天他一直在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做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李平匆匆走进来,恭声道,“安市长。新闻办和宣传部通知,说是有几个美国来的记者——什么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要来采访您。”
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我?安在涛吃了一惊。他当然知道《时代周刊》这本杂志,《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也可以说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面向全世界发行。许多世界知名的新闻周刊,例如美国的《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德国的《镜报》甚至国内的《三联新闻周刊》、《东方新闻周刊》等等在封面设计、内部新闻的分类上都借鉴了《时代周刊》的方式。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来采访……安在涛吃惊之余,也渐渐定下神来,接受采访不是问题,但作为一个国内的市长,正厅级领导干部,他是断然不能擅自接受境外媒体记者采访的。
想到这里,安在涛立即让市府办请示省委宣传部和省外宣办,征求上面的意见。半个多小时以后,省宣打回电话来,说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欧阳介于批示同意房山市市长安在涛接受采访,但要求安在涛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要讲政治讲原则云云。
折腾了半天,等李平带着那三个美国记者来到安在涛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多。安在涛迎出了办公室,站在走廊里迎接。
来人是两男一女,其中一男一女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而另外一个斯斯文文拥有一张东方面孔的年轻男子,看上去像是翻译。
……
……
女记者叫凯瑟琳,是时代周刊这次派到华夏国来做这一次专访的采访组长,而男子叫汉斯,是一个摄影记者。那个斯斯文文的年轻男子则是翻译邓拓,燕京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
李平搬了三把椅子,一字并排放在了安在涛办公桌的面前,凯瑟琳居中而坐,邓拓则坐在她的旁边,摄影记者汉斯则站在那里摆弄着自己的照相机,分不同角度给安在涛拍照。
身材火爆姿容艳丽的女记者凯瑟琳笑了笑,掏出自己的采访本,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英语。安在涛的英语水平虽然还可以,但凯瑟琳这原汁原味的、语速很快的美式口语他却几乎是听不懂。
邓拓笑了笑,翻译道。“尊敬的安市长,我是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凯瑟琳,感谢您同意接受我们的专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关于最近华夏国学者赵辉提出的‘房山要建设贫民区’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虽然媒体的报道很多,争议也很大,但房山官方却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对此发表意见……请问安市长对此有何见解?”
安在涛沉吟了一下,朗声道,“首先请允许我更正一下,赵辉教授的本意不是建设贫民区,而是建设经济适用房片区。或者,凯瑟琳小姐可以理解成这样:由政府牵头,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成片的供给城市穷人居住的低层次廉价住房。”
“赵辉教授的设想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领悟到学者的一番深意。赵辉说:所谓的城市贫民,并不是单纯指原来城市中的既有居民,那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移民,才是构成城市贫民的主要部分……最穷的农民和无单位者,不仅完全没有分房资格,自己盖个简易房也被指为私搭乱建,而要被惩处。他认为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贫民处于典型的‘无福利也无自由’状态,这是一个被城市长期忽视的群体,长期遭到排斥甚至驱赶……”